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全氟萘烷也稱十八氟十氫萘;全氟(十氫化萘),存在于全氟化學血液代用品(Fluosol)中。1分子全氟萘烷中由10個碳原子和18個氟原子構成。氟原子雖然原子直徑很小,但是電負性很大。因此氟原子化合物有著很多特殊性。含氟原子的有機化合物由于可以在血液中替代血液來輸送氧氣,這一項發現于1966年發表在了科學雜志上。而全氟萘烷(perfluorodecalin)就是可輸送氧氣的氟原子化合物中的一種。使用含氟有機化合物的血液替代品是由日本綠十字社公司于1970年開發研制的。全氟化學血液代用品在1980年左右開始了臨床試驗,于1989年得到FDA批準成為了世界上首次得到批準使用含氟有機化合物的血液替代品,也是到2013年為止唯一得到批準的。
CN201410303824.6根據全氟萘烷的高攜氧功能,如何利用其特性制備人造血液的問題,提供一種全氟萘烷乳液的制備方法。由下述步驟組成:
(1)將400g蛋黃磷脂和400mg軟質酸鈉加入8.5LLactatedRingen溶液中,攪拌均勻制得磷脂分散相;
(2)在磷脂分散相中加入2.5kg全氟萘烷,用力攪拌30分鐘,制得粗全氟萘烷乳液;
(3)將粗全氟萘烷乳液加入攪拌槽中過50MPa的雙重閥進行乳化,首先固定第二層閥使壓強保持在10MPa,然后固定第一層閥直到壓力上升到50MPa,保持溫度在50±5℃,直到得到穩定乳液;
(4)將上述乳液分裝在試劑瓶中后,在100℃下消毒殺菌30分鐘,即得,上述乳液中全氟萘烷含量為27.3%,乳液中顆粒≤0.3um,微粒平均大小為0.16um。
本發明在制備過程中,將蛋黃磷脂作為乳液的乳化劑,將LactatedRingen溶液作為乳化液,軟質酸鈉作為乳液的輔助劑,全氟萘烷為制備全氟碳化合物乳液中的原料,利用全氟萘烷的代謝性能好,乳液制備效果好的特性,制備人造血液。本發明制備的人造血液,在生理上易被動物接受,是一種穩定的水媒介物,沒有副作用,可以在人體和動物中沒有任何殘留,液不會對動物體的組織產生副作用。
本發明乳液攜氧能力為化合物體積的30倍,對人體及動物無毒副作用,無殘留,性質穩定,可用作人造血液進行注射。
張薇瑋等人探討了全氟萘烷在23G玻璃體切除術(PPV)中輔助內界膜剝離治療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12例(12只眼)23GPPV術中應用全氟萘烷的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患者的臨床資料。術中采用全氟萘烷輔助內界膜剝離、氣液交換以及惰性氣體或硅油眼內填充。結果12只眼手術順利。術后隨訪6個月,11只眼視網膜復位,10只眼黃斑裂孔閉合。術后全氟萘烷殘留1只眼,隨訪期間角膜、前房及視網膜均未見功能及結構改變。結論在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行23GPPV治療中,全氟萘烷可安全、有效地輔助視網膜內界膜的剝離。
陳松等人觀察了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應用過氟化碳液體后在前房中殘留的小滴長期影響。方法:觀察組有9例(9只眼),均為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后,在前房內殘留全氟萘烷液體的患者。手術方法為玻璃體切除聯合鞏膜扣帶技術,包括三通道睫狀體平部晶狀體/玻璃體切除、膜剝離、全氟萘烷液體使用、眼內激光、硅油-全氟萘烷液體交換或氣體-全氟萘烷液體交換。平均隨訪10.3mo。結果:9例患者術后前房中發現全氟萘烷液體3~30滴(平均14滴),追蹤期內所有的患者角膜透明,未見角膜基質腫脹和增厚、內皮損害、后彈力層皺折及血管侵入角膜基質層,未見明顯的炎癥反應及眼壓增高。結論:全氟萘烷液體小滴在前房內長期殘留,無明顯毒性反應,不會引起明顯眼部損害及眼部感染
[1]全氟萘烷(perfluorodecalin)說明書
[2]CN201410303824.6一種全氟萘烷乳液的制備方法
[3]張薇瑋,謝平,袁冬青,胡子仲,鄭欣華,袁松濤,劉慶淮.全氟萘烷輔助內界膜剝離治療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的效果[J].江蘇醫藥,2016,42(19):2082-2084+2068.
[4]陳松,趙秉水,李燕,吳淑榮,劉培,洪巧蘭.全氟萘烷液體在前房中的長期臨床觀察[J].眼科新進展,2000(05):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