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抗生素已在臨床應用70余,如今致病菌耐藥性的發展和擴散限制了這些神奇子彈的療效。抑制細菌的毒性而并非其生長,成為發展新抗生素的替代方法。抗毒性藥物抑制病原菌生長而沒有殺菌作用,原則上,這些藥物不會表現出對耐受傳統抗生素的致病菌的強烈選擇性而發揮抗感染作用,這些藥物也不會對宿主菌群產生有害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很多抗毒性藥物在感染動物模型中有效,但它們尚未在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中進行檢測。新藥研發的一條捷徑就是發現老藥的新用途,這些藥物已經被批準用于人體,并且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證明。這種藥物再利用策略對生產安全并可利用的靶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并且能夠直接進入臨床試驗或者作為藥物篩選的先導化合物。
革蘭氏陰性細菌綠膿桿菌是最可怕的院內致病原,并且是導致肺囊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CF)患者發生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對多種藥物產生耐藥的綠膿桿菌給傳統抗生素療法帶來了極大挑戰,這主要是由于綠膿桿菌有一個毒性因子產生器,抑制其毒性的主要調節網絡而并非單獨的毒性特征,可能會產生整體的毒性減輕。
意大利羅馬大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Francesco Imperi等人用綠膿桿菌作為靶點篩選了一些已上市藥物的抗菌活性。他們發現,抗真菌劑氟胞嘧啶能夠抑制鐵離子缺乏σ因子PVDS,從而抑制綠膿桿菌毒力因子的產生,如pyoverdine、PrpL蛋白酶和外毒素A。在肺感染綠膿桿菌的小鼠模型中,氟胞嘧啶能夠抑制綠膿桿菌的致病性。體內外試驗的有效性及其藥理學特征為開展氟胞嘧啶對人類的抗綠膿桿菌有效性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110:7458-7463
來源:生命新知